现如今,在国家人口政策改变和家长育儿观念转变的环境下,托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缺口巨大,导致国内入托率仅5.5%。为实现“幼有所养”,政策频频释放鼓励托育产业发展的信号。托育市场也随之愈加受关注,不仅吸引了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机构的进入,传统托育品牌睦米日托、爱多纷等也接连完成上亿元融资。如此这般政治利好的环境下为何国内的托育率一直低迷?又该怎么解决这样的情况?
托育率低迷一是因为优质员工就意味着高工资,这也意味着托育费用的上升让不少普通家庭难以承担;二是机构各类活动课程教育的安排,要知道0-3岁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机构如何保证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这是一大难点;三是机构的规范和安全性,要知道托育机构面对的是要人引导构造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群婴幼儿,稍有不规范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
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这需要长期的发展,而且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协作。
一、政策鼓励托育服务,可以使得托育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政策的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从事托育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去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到,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卫健委的全国托育机构备案系统里,已有4000多家机构通过了备案,目前还有1万多家积极申请,市场现状很积极。
教培机构在转型的过程中也看向了托育板块。如今,在政策的鼓励和资本的支持下,托育市场或将迎来一段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供给数量提高的同时,供给质量也需跟上,方能有效提高入托率。
二、托育市场仍待规范,提高入托率并非易事
由于我国托育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上还存在不少缺乏资质、师资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的打着“托育”旗号的非正规机构,关于托育机构歧视、体罚婴幼儿的新闻也时有曝出。这导致许多家长对托育机构服务信任度下降。调查数据显示,有19%家庭因入托费用高不考虑入托,因不信任托育机构而不考虑入托的家庭占比16.8%。
不同于面对其他年龄段的教育机构,托育机构主要面向的是0-3岁的婴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数时间都需要人照顾和引导。因此,托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资质、素质审核是一道大关。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增加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被纳入了医药卫生大类下的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类。搭建完备的婴幼儿照护课程体系,健全专业、科学的婴幼儿照护人员的培养方案在要推动托育市场发展的当下显得愈发重要。
三、政策扶持加快托育普惠化
高昂的价格也是影响入托率提高的一大因素。高昂的托育费用无疑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也让很多家庭在选择托育服务时有更多顾虑。在此背景下,“普惠化托育”越来越成为托育市场的关键词。
2022年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放大作用,积极参与国家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加大普惠托育机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到2025年,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4.5个托位,其中普惠托位不低于60%的标准,配置完善托育服务设施。从供给侧来看,也有一些企业逐渐开始关注更多普通消费群体对托育服务的需求。
尽管国家政策对托育的扶持已经非常明显,但托育市场的完善以及入托率的提高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在寻找托育价格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时,体制内外合作办托育或将作为快速填补托育市场空缺的有效方式。
立即获取|开店方案